添加搜索到桌面,搜索更便捷!
加入收藏 首页
橘主治消肿散毒。肺痈、乳痈、胁痛,腰痛,小肠疝气及阴核肿痛
发布时间: 2016-10-5   点击数: 1510   发布者:
文章来源《本草纲目》 「气味」橘实:甘、酸、温、无毒。黄橘皮:(红皮、陈皮)辛、苦、温、无毒。青橘皮:苦、辛、温、无毒。


「气味」橘实:甘、酸、温、无毒。黄橘皮:(红皮、陈皮)辛、苦、温、无毒。青橘皮:苦、辛、温、无毒。

「主治」

橘叶:消肿散毒。治肺痈、乳痈、胁痛。

橘瓤上筋膜(橘络):口渴吐酒。炒熟煎激发饮,甚效。(按:现用以治痰滞经络、咳嗽、胸胁作等症。)

橘核:

1、腰痛。用橘核、杜仲各二两,炒、研为末。每服二钱,盐酒送下。

2、小肠疝气及阴核肿痛。用橘核五钱,炒、研为末,老酒煎服,或加酒、糊做丸服。

青橘皮:

1、酒食后饱满。用青橘皮一斤,分作四分:四两用盐汤泡,四两用百沸汤泡,四两用醋泡,四两用酒泡。三日后取出,去白切丝,以盐一两炒至微焦,研为末。每服二钱,用茶末四分,水煎温服。此方名“快膈汤”。

2、理脾快气。用青橘皮一斤,晒干,焙过,研为末,加甘草末一两、檀香末半两,和匀收存。每用一、二钱,放一点盐,开水送服。

3、健胃解酒。用青皮一斤,泡去甘味,去瓤炼净,加盐五两、炙甘草六两、舶茴香四两、甜水一斗,共煮,不断搅拌,水尽后,以慢火把药焙干,去掉甘草、茴香,只取青皮收存,每于饭后嚼服数片,有益脾胃。

4、疟疾疾寒热。用青皮一两烧存性,研为末,发病前以温酒送服一钱,临发时再服一次。

5、乳癌(乳房内有核如指头,不痛不痒,五、七年成痈,名乳癌)。用青皮四钱,加水一碗半煎成一碗,徐徐服下。一天服一次,或用酒送服亦可。

6、耳出汁。用青皮烧过。研为末,包棉中,塞耳内。

7、唇燥生疮。用青皮烧过,研为末,调猪油涂搽。

黄橘皮:

1、湿痰停滞,咳嗽唾稠粘。用武汉橘皮半斤,放砂锅内,下盐五钱,化小淹过煮干;另用粉甘草二两,去皮蜜炙,二味共研为末,加蒸饼做成丸子,如梧子大。每服百丸,开水送下。此方名“润下丸”。

2、脾气胀满。用橘皮四两、白术二两,共研为末,加酒、糊做成丸子,如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饭前服,木香汤送下。一天服三次。此方名“宽中丸”。

3、伤寒及一切杂病,干呕,手足逆冷。用橘皮四两、生姜一两,加水二升,煎取一升,徐徐饮服。此方名“橘皮汤。”

4、霍乱吐泻(不拘男女,但有一点胃气存者,服之再生)。用广陈皮(去白)五钱,、真藿五钱,加水二碗,煎成一碗,时时温服。又方:用陈皮末二钱,开水送服。不省人事者可灌服,同时烧砖渍醋,乘热包布中放在心下熨按好复苏。

5、反胃吐食。用橘皮(壁土炒香)研为末,每服二钱。以生姜三片,枣肉一枚,加水二盅,煎成一盅温服。

6、痰膈气胀。用陈皮三钱,水煎热服。

7、突然失声。用橘皮半两,水煎徐饮。

8、经年气嗽。用橘皮、神曲生姜(焙干),等分为末,蒸饼和成丸子,如梧子大。每服三、五十丸,饭后,临星时各服一次。有人因久嗽服此方,结果不但这个病治好了,连原患的膀胱气也治好了。

9、化食消痰。有橘皮半两微熬,研为末,水煎代茶,细细饮服。

10、大砀秘塞。用陈皮连白,酒煮过,焙干,研为末。每服二钱,温酒送下。

11、风痰麻木。用橘红一斤,水五碗,煮烂去渣打,再煮至一碗,一次服下。取吐为愈,不吐,可加瓜蒂末。

12、疟疾疾。用橘皮(去白,切)在生姜自然汁中浸泡一夜,取出熬煮,再焙干研末。每服三钱,以陈枣十个,加水一碗,煎成半碗,于发病前送下,同时吃枣。

13、产后尿闭。用陈皮一两,去白,研为末。每服二钱,空心服,温酒送下,一服即通。

14、乳痈(未成者即散,已面者好溃,痛不可忍乾好不疼)。用陈橘皮,泡开水中,去白,晒干,加面炒至微黄,研为末,每服二钱,以麝香调酒送下。初发者一服见效。名“橘香散。”

15、耳出汁。用陈皮烧过,研为末,取一钱,加麝香少许,每日掺敷。此方名“立效散” 。

16、趾甲嵌肉,步履困难。用浓煎陈皮汤浸泡患处,甲肉自离,轻手将甲剪去,以虎骨末敷之即安。来源《本草纲目》


《中药大辞典》:橘核

【药材名称】橘核

【拼音】Jú Hé

【别名】橘子仁(《婉僧坦集验方》),橘子核(《本草衍义》),橘米(《四川中药志》),橘仁(《药材学》)。

【出处】《日华子本草》

【来源】为芸香科植物福橘朱橘等多种橘类的种子。一般多从食品加工厂收集,洗净,晒干或炕干。

【生境分部】主产福建、浙江、江西、四川等地。

【性状】干燥种子呈卵形或卵圆形,一端常成短嘴状突起,长约7~10毫米,短径约5~7毫米。外种皮淡黄白色至淡灰白色,光滑,一侧有种脊棱线,自种脐延至合点,质脆易剥落。内种皮膜质,淡棕色,紧贴于外种皮之内。种仁两片,肥厚,富油质。微有油气,味苦。以色白,饱满、子粒均匀者为佳。

【化学成分】各种橘核都含脂肪油、蛋白质,其苦味成分为黄柏内酯和闹米林。

【炮制】橘核:筛去灰屑,拣净杂质,洗净,晒干。盐橘核:取净橘核,用盐水拌匀,稍闷,放入锅内,文火炒至微黄色,并有香气为度,取出晒干,用时捣碎。(每橘核100斤,用盐2~2.5斤,加适量开水化开澄清)

《纲目》:"凡用橘核,须以新瓦焙香,去壳取仁,研碎入药。"

【性味】《纲目》:"苦,平,无毒。"

【归经】入肝、肾经。

①《品汇精要》:"行手大阴、足大阴经。"

②《纲目》:"入足厥阴。"

③《本草经疏》:"入肾、膀胱。"

【功能主治】理气,止痛。治疝气,睾丸肿痛,乳痈,腰痛,膀胱气痛。

①《日华子本草》:"治腰痛,膀胱气,肾疼。炒去壳,酒服良。"

②《纲目》:"治小肠疝气及阴核肿痛。"

③《本草备要》:"行肝气,消肿散毒。"

④《医林纂要》:"润肾、坚肾。"

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,1~3钱;或入丸、散。

【注意】《本经逢原》:’惟实证为宜,虚者禁用。以其味苦,大伤胃中冲和之气也。"

【复方】①治四种颓病,卵核肿胀,偏有大小;或坚硬如石;或引脐腹绞痛,甚则肤囊肿胀;或成疮毒,轻则时出黄水,甚则成痈溃烂:橘核(炒)、海藻(洗)、昆布(洗)、海带(洗)、川楝子(去肉,炒)、桃仁(麸炒)各一两,厚朴(去皮,姜汁炒)、木通、枳实(麸炒)、延胡索(炒、去皮)、桂心(不见火)、木香(不见火)各半两。为细末,酒糊为丸如桐子大,每服七十丸,空心盐酒、盐汤任下。虚寒甚者,加炮川乌一两;坚胀久不消者,加硇砂二钱(醋煮),旋入。(《济生方》橘核丸)

②治乳痈初起来溃:橘核(略炒、五钱,黄酒煎,去滓温服,不能饮酒者,用水煎,少加黄酒。(《光华医药杂志》(3)6:53,1935)

③治腰痛:橘核、杜仲各二两。炒研末,每服二钱,盐酒下。(《简便单方》)

④治酒齄风,鼻上赤:橘子核(微妙)为末,每用一钱匕,研胡桃肉一个,同以温酒调服,以知为度。(《本草衍义》)

【各家论述】①《本草经疏》:"橘核,出《日华子》,其味苦温而下气,所以能入肾与膀胱,除因寒所生之病也,疝气方中多用之。"

②《本草汇言》:"橘核,疏肝、散逆气、下寒疝之药也。……《日华子》主膀胱浮气,阴疝肿疼,或囊子冷如冰、硬如石,下坠如数十斤之重,取橘核数两作末,每早、午、晚各服一次,每次用药末一钱,食前沿调下。……又妇人瘕疝,小腹攻疼,腰胯重滞,气逆淋带等疾,以一两,白水煎服立定,盖取苦温入肝而疏逆气之功也。"

【临床应用】治疗急性乳腺炎:将橘子仁碾成细末,以25%酒精或一般甜酒、白酒(适当稀释)调湿,均匀铺于纱布上,敷于炎症处。干燥后即须更换。严重病例可另用橘子仁1两,加白酒或甜酒1两,水200毫升,文火煎至100毫升,每天3次,每次口服20毫升。对已有明显脓肿形成的病例,除使用上述方法外必须切开引流。共治疗49例,均获满意疗效。在15例住院病人中,除5例已有脓肿形成外,其余10例早期患者用药后1~3天炎症即消失。

【摘录】《中药大辞典》


您可能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:

验方提交 纠正错误 查病药须知 联系我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