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音苋
(植物)
异名:木耳菜、血皮菜、水三七、血匹菜、紫背天葵、红番苋、红毛番、红苋菜、红菜、当归菜、红玉菜,生于平原及低山阴湿处或栽培于信宅附近土坎上。分布于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及云南等地。多年生直立草本,高30~60厘米,全体光滑无毛。叶互生:椭圆状披针形,长6~9厘米,宽1.5~3厘米,厚而柔软,先端尖,基部楔形,下延成耳状,边缘有不整齐锯齿,上面绿色,下面紫红色;叶柄短,紫红色,上部叶几无柄。
功效
观音苋
①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治妇人血病,酒煎服。
②《重庆草药》:治血气痛、血崩。
③《福建中草药》:生血止血,清热消肿。
选方
①治病经:红番苋鲜叶二至四两,用酒炒制三至七次后,开水冲炖,饭前服。
②治创伤出血:鲜红番苋捣烂敷。
③治咳血:鲜红番苋二至四两。水煎服。
④治溃疡久不收口:干红番苋叶,研细末,撒疮口。 (选方出《福建中草药》)
营养
观音苋是一种很好的集营养与特殊风味为一体的高档蔬菜。每100克叶片中含水分92.79g、粗脂肪0.18g、粗蛋白2.11g、粗纤维0.94g、维生素A5644国际单位、生素B10.01mg、维生素B20.13mg、维生素C0.78mg、钾136.41mg、钙89.66mg、铁1.61mg、磷18.73mg、烟酸0.59mg。鲜嫩茎叶和嫩梢的维生素C含量较高,还含有黄酮苷等。据测定,每100g干物质中含钙1.4~3.0g、磷0.17~0.39g、铜1.34~2.52mg、铁20.97mg、锌2.60~7.22mg、锰0.47~14.87mg。
观音苋口感柔嫩细滑,吃法很多,可凉拌、素炒、荤炒、榨汁、烧汤、做水饺馅等,或与菌类素炒,或与肉类荤炒,或作火锅配料。风味都别具一格,略具茼蒿的芳香,质柔细滑、脆嫩可口。特别是凉拌时加入少许白糖(蒜泥)味道更佳,深受各大宾馆、酒楼、超市和广大城镇居民的喜爱。此外用观音苋泡酒、泡水做成药酒或保健茶饮用,具消暑散热、清心润肺的功效。观音苋泡水后呈淡紫红色,味微酸带甘甜,郭沫若赞之曰“客来不用茶和酒,观音苋酌满情”。
药用价值
观音苋
中国医学认为观音苋味甘,微酸,性凉。具清热解毒、润肺止咳、散瘀消肿、生津止渴之功效,治外感高热、中暑发烧,肺热咳嗽,伤风声嘶,痈肿疮毒,跌打肿痛等症。紫背菜矿质营养较为丰富,微量元素的钙、锰、铁、锌、铜等营养成分含量较高,特别是紫背菜含有黄酮甙成分,在紫色的菊科植物的叶子生长早期,其含量达到高峰,以后逐渐递减。据文献记述,黄酮类对恶性生长细胞有中度抗效,有延长抗坏血酸作用和抗寄生虫、抗病毒作用。另掘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记述,紫背菜有治咳血、血崩、支气管炎、盆腔炎、中暑、阿米巴痢疾和外用创伤止血等功效。
观音苋属于药食同源植物,既可入药,又是一种很好的营养保健品。富含造血功能的铁素、维生素A原、黄酮类化合物及酶化剂锰元素,具有活血止血、解毒消肿等功效,对儿童和老人具有较好的保健功能。特别需要指出的是,观音苋中富含黄酮苷成分,可以延长维生素C的作用,减少血管紫癜。观音苋可提高抗寄生虫和抗病毒的能力,对肿瘤有一定防效。还具有治疗咳血、血崩、痛经、支气管炎、盆腔炎及缺铁性贫血等病症的功效,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更是把观音苋作为一种补血的良药,是产后妇女食用的主要蔬菜之一。
食疗机理
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治疗某些疾病。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,锌、锰、维生素E、黄酮类物质等成分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。铁、铜等对治疗一些血液病(如营养型贫血)有很好的疗效。
生理活性物质有清除自由基和抵抗衰老的作用。按照自由基衰老学说,抗氧化作用减弱或不能及时清除自由基是人体衰老的一个主要原因。人体内清除自由基的防御体系主要有两套:一是酶防御体系,如超氧化物歧化酶(SOD)、过氧化物酶等;二是非酶防御体系,如维生素C、维生素E、维生素A、黄酮类物质等。观音苋含有维生素C,而铁、铜、镁等微量元素又是上述酶的辅基,因此,必然会进行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,从而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。
观音苋具有消炎、活血、补血、养颜美容的功效,是产后妇女及需要补血的人群食用的主要蔬菜之一。
观音苋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对恶性生长细胞有抗效,同时还有抗寄生虫和抗病毒的作用,可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。
观音苋
《中药大辞典》:观音苋
【药材名称】观音苋
【拼音】Guān Yīn Xiàn
【别名】木耳菜、血皮菜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水三七(《昆明药植调查报告》),血匹菜、紫背天葵(《重庆草药》),红番苋、红毛番、红苋菜、红菜、当归菜、红玉菜(《福建中草药》)。
【出处】《重庆草药》
【来源】为菊科植物观音苋的全草。
【原形态】多年生直立草本,高30~60厘米,全体光滑无毛。叶互生:椭圆状披针形,长6~9厘米,宽1.5~3厘米,厚而柔软,先端尖,基部楔形,下延成耳状,边缘有不整齐锯齿,上面绿色,下面紫红色;叶柄短,紫红色,上部叶几无柄。头状花序顶生或腋生,数个排列成疏散的圆锥状或伞房状花序;花序柄细长,2歧分枝;苞片1列,线形;全部管状花,黄色。瘦果具线条,冠毛丰富。花期夏季。
【生境分部】生于旷野湿地,或栽培于菜圃。分布福建、台湾、江西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【性味】《福建中草药》:"微甘辛,平。"
【功能主治】活血止血,解毒消肿。治痛经,血崩,咳血,创伤出血,溃疡久不收口。
①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"治妇人血病,酒煎服。"
②《重庆草药》:"治血气痛、血崩。"
③《福建中草药》:"生血止血,清热消肿。"
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,0.5~1两(鲜者2~3两)。外用:研末撒或捣敷。
【复方】①治病经:红番苋鲜叶二至四两,用酒炒制三至七次后,开水冲炖,饭前服。
②治创伤出血:鲜红番苋捣烂敷。
③治咳血:鲜红番苋二至四两。水煎服。
④治溃疡久不收口:干红番苋叶,研细末,撒疮口。(选方出《福建中草药》)
【摘录】《中药大辞典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