添加搜索到桌面,搜索更便捷!
加入收藏 首页
赶黄草主治黄疸、水肿、经闭、血崩、带下、跌打损伤,以及各型肝炎、胆囊炎、脂肪肝
发布时间: 2017-4-10   点击数: 2806   发布者:


赶黄草

药材名称赶黄草

拼音Gǎn Huánɡ Cǎo

别名扯根菜、山黄鳝、水杨柳[四川]、水泽兰[贵州]

来源景天科扯根菜属植物赶黄草Penthorum chinense Pursh,以全草入药。秋后采,洗净晒干或鲜用。

性味甘,温。

功能主治利水除湿,祛瘀止痛。用于黄疸,水肿;外用治跌打损伤。

用法用量0.5~1两。外用适量,捣烂敷患处。

摘录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学名

扯根菜  

别名

水泽兰

摘要

扯根菜(Penthorum chinense Pursh)为虎耳草科 (Saxifragaceae)扯根菜属 (Penthorum)植物扯根菜的干燥地上部分。夏、秋季节采集,除去杂质、干燥或鲜用。扯根菜为苗族传统药物,民间以其全草入药。全草性温、味甘、无毒,具清热、利尿消尿、解毒、活血、平肝、健脾、祛黄疸等功效。主治黄疸、水肿、经闭、血崩、带下、跌打损伤,以及各型肝 炎、胆囊炎、脂肪肝等。  

性状特征

本品茎呈圆形,全株长达100cm,直径0.2~0.8cm,表面黄红色或绿色。较光滑,叶痕两侧有两条微隆起向下延伸的纵向褐色条纹,易折断。断面纤维性,黄色。中空,单叶互生。常卷曲易碎。完整叶片展开后呈披针形,长3~10cm,宽约0.8cm,两面无毛,上表面黄红或暗绿色,下表面红黄色或灰绿色。萌果黄红色,直径约6mm,种子细小、气微,味微苦。  

鉴别方法

本品横切面:表面细胞一列,含棕黄色块状物,表皮下方由多列厚角细胞组成,气囊约3列,被单列厚角细胞隔开。韧皮部较窄,形成层可见。木质部由导管、纤维组成,射线平直由1~2列细胞组成,髓部细胞类圆形,厚角细胞和韧皮薄壁细胞均含草酸钙簇晶,簇晶直径20~50μm。

炮制方法

除去杂质,洗净,淋润,切段,干燥。

性味

味甘、性微温。

赶黄草功效与作用

赶黄草始载于明代《救荒本草》,具有清热解毒、退黄化湿,活血散瘀,利水消肿之功效,是苗族民间治疗肝病的经验方,称为“神仙草”。目前古蔺县的赶黄草区域已被国家原产地域保护制度认可和保护。现代研究表明,赶黄草内含多种有效成分,对肝脏具有保护作用,能减低饮酒及药物对肝脏的损害。

根据肝纤维化的病理分析,肝纤维化与中医的“症积”有一定的类同之处。同样,中医对症积病机的认识是多方面的,但就其本质而言,则以血瘀痰结为主。肝硬化是由于气虚血滞,以致瘀血滞流,着而不去,凝血与痰湿蕴结,阻滞血络则成痞块(肝脾肿大),进而凝缩坚硬,推之不移。 据《天宝本草》、《救荒本草》等记载,赶黄草具有通络活血、祛瘀除湿、活血散瘀等作用。

中医观点:养阳重在养肝。在五行学说中肝属木,与春相应,主生发,肝具有解毒排毒的功能,负担最重,而由于人们肝气生发会引起旧疾发作,如春季肝火上扬,会引起肺阴更虚。《黄帝内经》提出春夏补阳的原则,宜多食一些温补阳气的食物,以使人体阳气充实,增加人体抵抗力。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亦主张以蓼、蒿、芥、辛嫩山野菜杂合而食,充实阳气。

 

适应症

赶黄草性温、味甘、无毒,具清热、利尿消尿、解毒、活血、平肝、健脾、祛黄疸等功效。主治黄疸、水肿、经闭、血崩、带下、跌打损伤,以及各型肝炎、胆囊炎、脂肪肝等。现代研究表明可健脾舒肝,保肝疗肝,通络活血,降低转氨酶,针对脂肪肝,酒精肝,药物肝,肝损伤,肝纤维化,肝硬化及代谢性痛风等有预防和修复阻断作用。

内服

取适量赶黄草干品,以赶黄草杆为佳,古家经过大量临床研究,1.6克是最安全养肝计量标准,用沸水反复冲泡饮用。

外用

外用可治疗跌打损伤。

赶黄草副作用

赶黄草属利水渗湿药,中医讲究物极必反,长期大量服用赶黄草可能对肾脏会产生不利的影响,可以配合其他中药以减少副作用,具体请遵医嘱。

赶黄草是属于凉性植物,对于胃肠亏虚的朋友来说,势必是要计量减半的,如果按照既定正常计量来说泡饮,自然是会有所影响,而造成拉肚子等不良反应。

 

您可能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:

验方提交 纠正错误 查病药须知 联系我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