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药大辞典》:浮萍
【药材名称】浮萍
【拼音】Fú Pínɡ
【别名】苹(《尔雅》),水萍、水花(《本经》),浮蓱、薸(《尔雅》郭璞注),萍子草(《补缺肘后方》),水白、水苏(《别录》),小萍子(《本草拾遗》),浮萍草(《本草图经》),水藓(《品汇精要》),水帘、九子萍(《群芳谱》),田萍(《中药志》)。
【出处】《唐本草》
【来源】为浮萍科植物紫背浮萍或青萍的全草。6~9月间捞取,晒干。
【原形态】①紫背浮萍(《圣济总录》),又名:紫萍(《淮南万毕术》),紫浮萍(《世医得效方》)。
多年生漂浮植物。叶状茎扁平,倒卵形或椭圆形,直径3~6毫米,长6~9毫米,先端圆,上面绿色,有光泽,下面紫红色,常3~4片相连,自中央下垂10馀条纤维状须根,中心有显明的维管束一条,束端有根帽。佛焰苞短小,唇形。花序由2个雄花及1个雌花组成,白色或淡绿色。花期夏季。
生于湖沼、池塘或水田中。我国各地都有分布。
②青萍(《世医得效方》)
与上种相似而较小,叶状茎倒卵形或矩圆形,长2~6毫米,两面均呈绿色或暗绿色。根单生下垂于水中,不具维管束,先端有钝头的根帽。花细小白色。花期4~6月。
生长在池沼、湖泊或静水中。我国各地均有分布。
【化学成分】紫背浮萍含醋酸钾及氯化钾及碘、溴等物质。
青萍含多量维生素B1、B2、C等水溶性维生素,木犀草素-7-β-葡萄糖甙。8-羟基木犀草素-8-β-葡萄糖甙等黄酮类及碘、溴等物质。其多糖是D-洋芫荽糖的丰富来源。尚含树脂、蜡质、甾类、叶绿素、糖、蛋白质、粘液质、鞣质等。
【药理作用】①对心血管的作用
青萍水浸膏对奎宁引起衰竭的蛙心有强心作用,钙可增强之,大剂量使心脏停止于舒张期;并能收缩血管使血压上升。
②解热作用
青萍煎剂及浸剂2克/公斤,经口给予因注射伤寒混合疫苗而发热的家兔,证明有微弱的解热作用。
③其他作用
青萍抗菌、抗疟实验均为阴性,在实验室及现场对库蚊幼虫及蚊蛹有杀灭作用。
【性味】辛,寒。
①《本经》:"味辛,寒。"
②《别录》:"酸,无毒。"
③《滇南本草》:"性寒,味苦。"
④《医林纂要》:"辛,平,有咸味。"
【归经】入肺经。
①《纲目》:"入肺经。"
②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"入肺、小肠二经。"
③《本草求真》:"入肝、脾。"
【功能主治】发汗,祛风,行水,清热,解毒。治时行热病,斑疹不透,风热瘾疹,皮肤瘙痒,水肿,癃闭,疮癣,丹毒,烫伤。
①《本经》:"主暴热身痒,下水气,胜酒,长须发,止消渴。"
②《别录》:"下气,以沐浴生毛发。"
③《唐本草》:"主火疮。"
④《本草拾遗》:"末敷面酐;捣汁服之,主水肿,利小便;又人中毒,取萍子暴干末,酒服方寸匕;又为膏长发。"
⑤《日华子本草》:"治热毒风热疾,热狂,熔肿毒,汤火疮,风疹。"
⑥《本草图经》:"治时行热病,亦堪发汗。"
⑦《滇南本草》:"发汗,解毒。治疥癞,疥癣,祛皮肤瘙痒之风。"
⑧《纲目》:"主风湿麻痹,脚气,打扑损伤,目赤翳膜,口舌生疮,吐血,衄血,瘫风,丹毒。"
⑨《玉楸药解》:"辛凉发表。治瘟疫斑疹,中风歪斜,瘫痪;医痈疽热肿,隐疹瘙痒,杨梅,粉刺,汗斑。"
⑩《岭南采药录》:"凡患风癍,以紫背浮萍沐浴数次;凡中水毒,手足至肘膝俱冷,用之煎水浸洗。"
⑾《中国药植图鉴》:"捣汁涂敷虫咬伤。"
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,1~2钱(鲜者0.5~1两);捣汁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煎水熏洗,研末撒或调敷。
【注意】①《本草经巯》:"表气虚而自汗者勿用。"
②《本草从新》:"非大实大热,不可轻试。"
③《得配本草》:"血虚肤燥,气虚风痛,二者禁用。"
【复方】①治时行热病,发汗:浮萍草一两,麻黄(去节、根)、桂心、附子(炮裂,去脐、皮)各半两。四物捣细筛。每服二钱,以水一中盏,入生姜半分,煎至六分,不计时候,和滓热服。(《本草图经》)
②治皮肤风热,遍身生瘾疹:牛蒡子、浮萍等分。以薄荷汤调下二钱,日二服。(《养生必用方》)
③治身上虚痒:浮萍末一钱,黄芩一钱。同四物汤煎汤调下。(《丹溪纂要》)
④治热渴不止,心神烦躁:水中萍,洗,曝干为末,以牛乳汁和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不计时候,以粥饮下三十丸。(《圣惠方》)
⑤治消渴:干浮萍、栝蒌根等分。上二味为末,以人乳汁和丸如梧子。空腹饮服二十丸,日三。(《千金方》浮萍丸)
⑥治热毒:浮萍捣汁,敷之令遍。(《子母秘录》)
⑦治大风疠疾:㈠浮萍草,三月采,淘三、五次,窨三、五日,焙为末,不得见日。每服三钱,食前温酒下。㈡七月取紫背浮萍,日干为末,半升,入好消风散五两。每服五钱,水煎频饮;仍以煎汤洗浴之。(《十便良方》)
⑧治痈:紫萍适量,打汁,红茴香(山木蟹)根皮打粉,一食匙。上药调匀外敷,中薄外厚,中间留孔。(《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》)
⑨治小便不通,利膀胱胀,水气流肿:水上浮萍,暴干,末,服方寸匕,日三服,(《千金方》)
⑩治急性肾炎:浮萍草二两,黑豆一两。水煎服。(内蒙古《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》)
⑾治疮疹入眼,痛楚不忍,恐伤其目:浮萍草,阴干为末,每服一、二钱,用羊子肝半斤,入盆子内,以竹杖子刺碎烂。投水半合,绞取肝汁,食后调药服之。(《小儿卫生总微论方》浮萍散)
⑿治汗斑癜风:紫背浮萍,晒干。每以四两煎水浴,并以萍擦之。或入汉防己二钱亦可。(《袖珍方》)
⒀治粉滓面酐:沟渠小萍,为末,日敷之。(《圣惠方》)
⒁解蛇咬毒入腹:浮萍草捣绞汁饮之。(《品汇精要》)
⒂治鼻衄不止:干浮萍草末,吹入鼻中。(《圣惠方》)
⒃治胬肉攀睛:青萍少许,研烂,入片脑少许,贴眼上。(《世医得效方》)
【各家论述】①《本草衍义补遗》:"水萍,发汗尤甚麻黄。"
②《纲目》:"浮萍,其性轻浮,入肺经,达皮肤,所以能发扬邪汗也。"
③《本草经疏》:"水萍,其体轻浮,其性清燥,能祛湿热之药也。热气郁于皮肤则作痒,味辛而气清寒;故能散皮肤之湿热也。寒能除热,燥能除湿,故下水气。酒性湿热,而萍之质不沈于水,其气味辛寒,轻清而散,故能胜酒。血热则须发焦枯而易堕,凉血则营气清而须发自长矣。《别录》主消渴者,以湿热之邪去,则津液自生,而渴自止也。其曰下气,以沐浴生毛发者,亦以寒能除热,凉血之验也。"
④张寿颐:"浮萍,轻浮最甚,故上宣肺气,外达皮毛,发汗泄热,下通水道,《本经》、《别录》、大明诸家主治,无不在此范围之内。然不仅专入气分,而兼清血热,故《圣济》以治吐血不止,《圣惠方》又治鼻衄,濒湖以治目赤、口疮,既善清火,而又导热下行,其效良捷。近人止以为发汗之药,而不知清热正其专长,殊觉未尽其用。且其质最轻,气味皆薄虽曰发汗,性非温热,必无过汗之虑。"
【摘录】《中药大辞典》